□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寺角营荒移村卫生室 刘永生
“我多受点苦,就会减轻乡亲们的痛苦,他们来找我看病,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40多年前的荒移村,村民的日子过得都很艰难。对老百姓来说,看病是一种奢望,生病了总是能拖就拖,实在拖不下去才去找医生,很多时候医生也无回天之术。
听母亲说,我2岁那年,右腿意外骨折,家里穷,母亲跑遍全村都没有借来钱。她坐在村头放声大哭:“可怜的娃呀,都怨咱家穷,万一落个残疾就害了我娃一辈子!”老支书知道后,十分着急,召集村里的党员,你1块、我8毛,凑了20元钱递到我母亲手上。正是这20元钱,才让我像正常人一样站了起来,也是这20块钱,改变了我的人生。在我成长的日子里,母亲常常念叨:“娃呀,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当一名医生,让像咱一样的穷人都能看得起病,也要一辈子记得老支书和党员们对咱家的恩情。”从那时起,我心里就种下了当医生的种子。
高中时,我上了学校的医疗班。1976年,我高中刚毕业,村里突然流行麻疹,短短几天,就有4个孩子夭折,村民们非常恐慌。我找来治疗麻疹的资料,结合一些土方子,配了草药,自己以身试药,验证没有问题后,苦口婆心地说服家长们让娃娃服用,就这样慢慢控制住了麻疹疫情。当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听到乡亲们一句句感恩的话语时,我满心自豪,想起母亲对我的那些嘱托,如何报答20元的恩情,我心里的答案清晰了:苦学医术,当个好医生,把守护乡亲们的健康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
1977年7月1日,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入党时老支书讲的那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党员就是要时刻把群众记在心里,多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要想把乡亲们的病看好,就要不断提高医术。43年里我记了80多本笔记,亲身体验的药物不下百味。刚学医那几年,为了体验针灸的手法和针感,我常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有一次,母亲推开门,看见我的腿上扎了好多针,吓了一大跳,还以为我病了。当她知道我在练针灸时,抹着眼泪心疼地说:“好娃呀,那难道不是你的肉?”有时候,为了弄懂一种病,我经常整晚都睡不着觉,不是看书就是尝药做试验。我觉得自己多受点苦,就会减轻乡亲们的痛苦。他们来找我看病,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这些年,我自费到全国各地参加医学专业培训,寻访名医专家拜师学艺,相继掌握了透皮疗法、走罐疗法、敲击疗法、火针疗法等,让患者的痛苦最小,花钱还少。
“不管村民能不能付钱,我都尽力医治。后来,我撕了这些年记的两个账本。”
一天,村民老李带发热的孙子来卫生室治疗,我给娃打针时,娃不合作,我下意识拉了一下老李的胳膊,让他把娃的位置摆正。他“哎哟”一声,吓了我一跳。我问他:“哥,你咋了?”他说:“胳膊疼了大半年了。”“那你咋不治呢?”“孙子治病花了很多钱,亲戚邻里借遍了,我有病只能硬扛呀。”经诊断,他患的是肩周炎,我用传统的火针疗法为他治疗,再结合康复手法,不到半小时,他的胳膊能慢慢抬起来了,疼痛减轻很多。他问我多少钱?我笑着说,手艺活,没成本,不收钱。他紧紧握住我的手,鞠了一躬。
从医43年,有一件事情至今难以忘怀。1985年冬天,村里谢家弟兄三人在家制造花炮时发生爆炸,现场断臂残肢、血肉模糊。当时围观的人很多,大家都吓的不知如何是好,我冲了上去,指挥大家进行抢救。这场事故中,谢家兄弟老大双手炸断,老三双目失明,家里光景败落下来。我既着急又心疼,作为一名医生,我精心为他们治疗,作为一名党员,我想方设法帮他们承包滩地、果园、养猪,让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43年来,我接诊的患者超过10万人次,接生的孩子500多个,有人会及时付钱,也有的欠账还不起。不管能不能付钱,我都尽力医治。后来,我撕了这些年记的两个账本,共计16000余元。
“一个人能力有限,我发起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在潼关的田间地头传递爱心。”
2016年6月,80岁的吴青云老人到卫生室来看病。治疗过程中,老人和我闲聊时说起自己的房子有点漏雨。吴青云是留守老人,行动不方便,还有心脏病、高血压,这要是下起连阴雨可咋办,得赶紧去把房子漏雨的事情解决了。第二天,突降暴雨,我赶紧叫了几个人往老人家里赶,刚把老人从屋里背出来,还没安顿好,房子就塌了。如果晚去几分钟,后果不堪设想。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村里留守老人那么多,我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如何帮助更多的人?我发起成立了村里的第一个志愿服务队,为留守老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后来,志愿服务队从照顾留守老人、重病患者,到帮人收粮食、打扫街道卫生,到敬老院给老人理发、唱歌、检查身体等。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大,后来县里以我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刘永生志愿者服务总队,志愿服务队共有17个分队,1000多人,每到活动日,我们穿着红马甲,在潼关的田间地头传递爱心。
43年来,我见证了农村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历程,目睹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变化,也深切感受到乡亲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对村医工作要求越来越细化、规范,我也期待我们村医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43年来,老支书的恩情鼓舞着我,乡亲们的信任激励着我。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有人劝我,凭着你这医术去县城开诊所,一定能挣大钱。我只是笑一笑,因为家乡是我的根,卫生室是我的舞台,党在我心中,而我要在群众中。
京ICP备10201560号
Copyright © 2000-2015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