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大事业——中国基层卫生发展回眸》图书出版座谈会于9月28日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举行。该书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会同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组织编写,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极度匮乏到逐步健全,医疗卫生人员从少到多,服务能力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据悉,该书近期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书单。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在座谈会上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与奋斗,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卫生健康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聂春雷强调,《小故事 大事业——中国基层卫生发展回眸》的编辑出版为加强基层卫生宣传开了一个好头儿,必须再接再厉,更加深入研究挖掘基层卫生发展的典型案例和做法,不断总结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经验和规律,学史增信,学史力行,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基层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
人民卫生出版社董事长、党委书记王雪凝谈到,《小故事 大事业——中国基层卫生发展回眸》以小故事展现大事业,还原了重要历史场景,梳理了珍贵历史事件,歌颂了先进模范人物,记录了行业发展和机构变迁,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形成的宝贵经验,讴歌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是一本聚焦卫生健康行业、形式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材料。
健康报社总编辑孙伟说,百年来,我国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虽几经变化,但我们党始终把“面向基层 服务群众”作为卫生健康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本书总结回顾了基层医疗卫生发展历程,对传承和发展基层卫生经验和做法,化解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和挑战,弘扬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讴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中宣部出版局图书处处长王为衡表示,《小故事 大事业——中国基层卫生发展回眸》通过鲜活的故事和质朴的语言,生动展现了党和政府对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几代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者为人民健康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深刻展示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这本书出版的意义,不仅在于忠实地记录回望历史,更在于传承发扬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递彰显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让广大读者从中汲取文化养分和精神力量。
《小故事 大事业——中国基层卫生发展回眸》收录故事百余篇,故事的讲述者既有医务人员、卫生管理者、专家学者,也有接受基层卫生服务的患者、档案馆工作人员、企业负责人、杂志社编辑、报社记者等。座谈会现场,多位故事的主人公和见证者讲述了自己所经历的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时代变迁。
“20世纪70年代,我中学毕业后到农村插队,因为父母都是医生,我就作为赤脚医生的培养对象被送往县卫校,自此开启了我的赤脚医生生涯,直至恢复高考考取了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郭岩教授坦言,短短3年的赤脚医生经历却让自己为之骄傲一生。在她看来,中国的初级卫生保健是一张闪光的名片。郭岩介绍,她曾经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委员会委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正是基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初级卫生保健的经验,世界卫生组织总结出了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即社会公正、社区参与,适宜人力、适宜技术。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顾问、中国非公医协全科医疗分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顾湲教授,向年轻的全科医生们表达了寄望。顾湲说:“我们穷毕生之力为全科医学在中国大陆扎根打下了坚实基础,而这个新兴学科的发展壮大要靠你们接续奋斗。”在全科医学领域的创新,需要坚持“顶天立地”的思路,即:一方面要顶天——比照世界尺度建设自己的学科标准,如全科规范化培训、接诊原则、临床思维、循证用药、医患长期合作、全周期健康管理等;另一方面要立地——从中国实际出发确定切入点,根据本地民众需求和具体条件建设落实全科团队角色和职责,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契机做大做强基层健康服务市场,获得全民的广泛拥护与利用。
谈起米山镇卫生院,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医疗集团院长李军颇为感慨,“60多年过去了,当初小小的保健站现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一级甲等卫生院。”李军回忆说,1955年,全国第一个农村保健医疗机构——米山乡联合保健站在山西省高平市诞生,时任站长毕维忠敢为人先,带领同志们探索出了一种医疗服务新模式:每个社员每年只出5角保健费,便可享受预防保健服务。这项举措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全国推广。2017年,山西省首批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试点在山西省高平市启动,新一代高平人立破并举,率先在省内组建了以市人民医院为核心,16家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紧密型唯一法人高平市医疗集团,在资源整合下沉、信息化建设、服务能力提升、改善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等方面持续进行有益探索。
《健康报》驻上海记者胡德荣分享了自己采写书中《赤脚医生陈列馆里的故事》一文的心得。胡德荣说:“在陈列馆隔壁的王桂珍家里,我采访的一半时间是花在牵线搭桥上,即说服王桂珍夫妇将陈列馆展品及其所有藏品保存到一家医学院校永久收藏,成立‘赤脚医生博物馆’。”他认为最恰当的医学院校是成立6周年以“健康”命名的上海健康医学院,理由是“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诞生在上海浦东,上海健康医学院也坐落在浦东,并且该校有“乡村医师”专业。胡德荣欣喜地告诉与会者,王桂珍夫妇完全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如今,王桂珍已被上海健康医学院聘为校外思政导师,该校也已开工建设“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主题馆”。
京ICP备10201560号
Copyright © 2000-2015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92号